top of page

聖地牙哥國際交換老師:教育啟發之旅

Danya  2013.5

        對於華語教學感興趣的我,在大四時獲得Amity Institute提供的「國際交換老師」 之機會,並於畢業後,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巴納德小學(Barnard Elementary School)擔任了半年的實習老師。

        對於Amity Institute所引介的實習老師,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「用法」。而我認為自己備感幸運的是,巴納德小學並沒有將所有教學重擔拋給我,也非視我為打雜人員,而是讓我輪流在該校每個華語老師身邊,作備課與教學的輔助者。因此,從2010年8月底至2011年2月初,我完整地參與了巴納德小學的一整個學期,而接觸到的班級也含括了幼稚園到六年級。



 

        在聖地牙哥教育圈中,巴納德小學以其提供的華語課程聞名。雖說該校華語課程已經行之有年,但就在我開始實習的那學期開始,校長Edward Park首次引入沉浸式(immersion)教學,並實施在幼稚園與一年級學生上。所謂的沉浸式教學,如其字面意義,就是要讓學生完全沉浸在目標語中。因此無論是日常溝通、課堂指令,甚至是數學社會等其他學科,也要完全以目標語進行,學生的母語是完全在教室之外的。


        面對著一大群精力「過於旺盛」的五六七歲孩子,就連母語都無力了,更別說是他們聽得一頭霧水的新語言。在老師管理秩序,但卻讓學生更失控;解答難題,但卻讓學生更疑惑的時刻裡,我常懷疑沉浸式教學的成效──但是,在老師們的堅持與不斷試驗當中,時間過去,令我睜大眼睛的事情竟一步步發生了。

 

        最明顯的是,我發現學生們似乎越來越善於猜測老師的意思,從單純的好壞,到詳細的課堂指示,他們的聽力有逐步提升的軌跡;接著,他們懂得複製字句,尤其是當他們懂得如何發問(如:「我不知道……是什麼意思」、「……怎麼說?」)時,他們的學習速度不僅迅速提升,而且學習意願也隨之成長。



       「我喜歡妳的裙子。」當一位一年級女孩這麼對我說時,我心中的歡愉與感動,絕對不單是因為她的讚美,更因為這句話背後,她的學習軌跡與成果。

        在課堂中,我常常思考著一個問題:為什麼這群孩子的外語學習能力如此高?難道只是因為語言學習關鍵期的得天獨厚嗎?……或許這占了一大部分,但當我細細觀察他們時,我開始有了更多的想法。


        這群幼稚園與國小一年級的學生,他們很快樂,而且天不怕地不怕。當我就站在他們面前時,我可以看見他們眼中的光──那是一種亟欲與我互動的想望,即使我們來自不同國家,擁有不同文化,說著不同語言,但這些都無法成為阻擋的牆。為了與我溝通,他們比手畫腳,努力擠出一個個關鍵字直到成功為止;為了瞭解我的回答,他們認真地聽,勇敢地舉手發問。在這個過程裡,沒有人感到羞赧、沒有人感到挫折,我所看到的,是他們永不放棄的嘗試精神,還有當我們終於成就一番對答後,他們無可比擬的快樂表情……


        從歷史中的西班牙文、現代的英文,到將來的中文,「世界語」一直是人們討論的主題與趨之若鶩的目標。但在這群孩子身上,我找到了超越語言本身的universal language ──那就是一顆亟欲突破藩籬,與他人溝通的心。

        以上是沉浸式語言教學所教給我的一課。但論及國內外教育的差別,可惜幼稚園與國小生活已離我遙遠,而我的採樣數又過少,因此無法提供詳細的論述,僅能就自己半年間在巴納德小學中所見所聞,舉出印象深刻的幾點。


        其一是座位的擺放。雖然不知現在臺灣的國小狀況如何,但在我還是小學生時,所有的課桌椅都是和國、高中時期一樣:整齊劃一,分排分列,全部面向講台。但是巴納德小學裡的課桌椅大多以組為單位,分布在教室中,這樣的安排所提倡的是團體感,而老師在課間也常常運用分組活動,讓學生主動互助合作。另方面,老師在教學時,也並非固定在講台上,而是在組與組中間不斷走動,確定學生的學習狀況。

        其二是教室布置。在巴納德小學,每間教室都非常繽紛,牆上貼滿學習的素材,讓教室成為自然而然的學習環境,與我記憶中「後頭三個公佈欄、兩旁貼標語」的國小教室比起來,實在令人欣羨。不過印象中,我國小時的教室佈置都是學生動手,而巴納德小學的教室都是老師佈置完成的,或許這也是差別的來源。就我而言,我傾向讓學生佈置,因為這也是學習的一部分,只是巴納德小學活潑的佈置風格與學習氣氛營造,應該可以成為我們改變的方向。

  
        最後,因為才藝班與補習班的風氣不盛,學生放學就回家了。反觀許多臺灣的孩子,在父母的要求之下,「放學」只是從一所學校到另一所學校的轉折,「假日」只用於填塞第二專長、第三專長、第四專長……。當然,我並非認為孩子擁有越多休息時間越好,也並不反對學生到學校以外的地方深造,只是衷心希望每個學習中的孩子,都能夠以「了解自己為什麼而學」為出發點,並以「樂在學習」為永遠的目標。就這一點而言,臺灣與美國都還在找尋答案的途中。


        此刻,路途崎嶇而遙遠,而我們每個人的步伐都這麼小,但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向前走時,臺灣的教育就不會退步,並終有望見答案的一天。

© 2012 by PivotStudy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
 

bottom of page